晋襄公公子驩登上君位后钱程策略,晋国在诸侯中的地位甚至比晋文公重耳时期更为显赫。
当年重耳掌权时,虽然曾成功击败楚国,但未曾与强大的秦国展开真正较量。而且重耳得到了秦穆公的厚待和恩惠,从表面上看,晋国的地位似乎略逊于秦国一筹。
然而到了公子驩执政阶段,局势发生了变化:楚国曾试图北上攻晋,结果惨败;而秦国与晋国展开了三次大战,其中两次败北,第三次晋国采取坚壁清野策略,秦军虽未彻底失败,却未能取得实质性胜利,秦穆公终其一生也未能将秦国的影响力扩展到中原腹地。
这是否意味着晋国称霸的道路已经顺风顺水?事实并非如此。
晋国内部一直存在一个致命的矛盾,那就是豪门望族众多,权力分散,势力错综复杂。
早在春秋初期,晋国内部就因大宗与小宗的纷争而分裂,直到公子驩的祖父晋献公时代,小宗取代了大宗,才勉强终结了分裂局面。
展开剩余86%古语云“吃一堑,长一智”,晋献公深知大宗小宗之争的严重后果,因此严厉限制公族的权力,这无意间却给了其他豪门望族壮大自己的空间。
晋献公时期,晋国通过扩张获得的土地多分配给了各大望族:荀国旧地由荀氏管理,韩国(姬韩)故地交予韩氏,魏国(姬魏)地盘交给魏氏,耿国旧地则由赵氏掌控,冀国的领土则分给郤氏。
从晋献公的角度看,这种安排无可厚非,毕竟稳定国家、维持权力平衡至关重要。但他去世后,这种格局的弊端迅速显现出来。
问题出在:谁才是晋国正统的继承人?这一看似简单的议题,却因利益集团的复杂博弈而变得异常棘手。
于是晋献公去世后,他的儿子们纷纷分裂成不同派系,内耗激烈,持续了数十年,直到晋文公重耳继位后才稍稍缓和。
但即使重耳即位,晋国内部依然保持着豪门望族割据的局面,而重耳对此选择默许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:
第一,晋国豪门望族根基深厚,重耳无法轻易动摇他们的地位和势力;
第二,尽管这种分权体制存在许多弊端,但相比春秋初期大宗小宗互相残杀的局面,这种分割统治似乎更为温和和稳妥。
然而到了晋襄公公子驩的执政时期,这种现状已不再适用,必须做出改变。
对于君主来说,权力往往意味着不可信任,无论是亲族还是外人,谁掌权都可能威胁到自身统治。因此晋献公和晋文公的抉择是可以理解的。
不过有一点必须指出,当政策长期偏向某一类人时,必然导致权势过于集中、难以管理的局面。
例如晋献公和晋文公的做法虽然有其合理性,但让豪门望族连续三代掌握实权显然不利于国家长远稳定。
因此公子驩肩负着一项艰巨使命:在确保晋国基本利益不受侵犯的同时,必须压制豪门望族的势力钱程策略,增强公族的权力。
计划是在两三代之后,公族势力足以压倒豪门望族时,再将公族适当抬高,然后循环此策略,以此理论上保障晋国政权的稳定。
公子驩对此心知肚明,所以在击败秦军后,他果断将“三帅”遣返回秦国;击败楚国后,也未乘胜追击,明显意图保持现状。
这表明公子驩当时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国内的派系矛盾,而当时的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似乎也短暂地站在他这边。
正是在“三帅”被遣返秦国的那一年,晋国元帅先轸战死沙场,史书称其因冲撞了公子驩而选择赎罪式自杀式冲锋。
这个说法很有趣:臣子因冒犯国君,选择以自我牺牲来赎罪,似乎暗示若其他人得罪公子驩,后果将更严重。
这让我想起刘邦称帝后整顿朝局的故事:汉朝建立初期,刘邦的旧部纪律散漫,叔孙通从鲁国请来儒生主持修建长乐宫,并恭敬朝拜刘邦。
儒生们的规矩使得刘邦的老友们不敢再放肆,刘邦由此感慨道:“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!”
先轸阵亡后,若公子驩效仿刘邦,他必定会让豪门望族明白君权尊严,重塑国君的神圣地位。
然而几年后,天时地利人和迅速远离公子驩,与秦国三次激战就如三把锋利的刀,狠狠刺痛了他的内心。
当时秦国几乎无法战胜晋国,这无可置疑,但若公子驩贸然对豪门望族动手,谁能保证他们不会铤而走险?
到那时,豪门势力极有可能与秦国暗中勾结,或在关键时刻故意不给力,令公子驩陷入巨大困境。
因此,公子驩只能试图在声望上与豪门望族争夺,彭衙之战他亲自挂帅出征,便是其一例。
公子驩足智多谋,但豪门望族也非等闲之辈,他们明白推出新的领袖能团结更多人对抗公子驩。
于是在战争中,先轸之子先且居崭露头角,经历战火洗礼后被任命为中军将领。
随后的日子里,秦国采取隐忍策略,楚国也暂时蛰伏。
按理说,晋国此时应乘机介入中原或爆发内讧,但相关记载非常稀少,仅知公子驩与鲁国、卫国保持外交关系,偶尔与秦军在局部地区交锋,别无多言。
直到公元前622年,局势发生怪异变化:中军将先且居、中军佐赵衰、上军将栾枝、上军佐胥臣几乎同时死亡。
众所周知,晋国最重要的官职为六卿,一年内死了四位,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否是公子驩的阴谋手笔。
不久,公子驩公开亮明手段:将中军职务分给箕郑父和先都,上军交由士榖和梁益耳掌控。
这四人虽然同属豪门望族,但身份却是夷吾和太子圉时期的旧臣。
众所周知,夷吾和太子圉父子是重耳和公子驩家族的死对头。
如今公子驩重用死敌时代的旧臣,意图何在?
我个人认为,公子驩深知凭一己之力难以撼动豪门望族,也不愿冒然提升公族势力,索性采用平衡策略。
只要旧臣和新人彼此牵制,公子驩就能从中渔利。
然而一年后,公子驩突然病逝。
他的出生年月虽不详,但据秦穆公所述,他应属年轻一辈,作为重耳的晚年子嗣,为何会早逝令人费解?
主流观点认为是正常病逝,我也无异议,但事情总让人觉得耐人寻味。
公子驩去世后不久,箕郑父、先都、士榖、梁益耳被指控聚众叛乱而遭杀害。
被重用的臣子为何反叛,至今令人困惑,环环相扣,更添疑云。
这四人死后,新的权力接班人是先克(先且居之子)、赵盾(赵衰之子)、栾盾(栾枝之子)、胥甲(胥臣之子)。
回头看看,一年前同时死亡的四卿正是这些人的父辈。
那么公子驩究竟如何去世?旧臣为何要叛乱?这两大谜团值得深思。
撇开阴谋论,仅谈公子驩死后的政治局面,和晋献公去世时的尴尬情形如出一辙。
公子驩虽有合法继承人——太子夷皋,但豪门望族拒绝承认。
他们的立场是:应忠于国家而非某位君主,只要对国家有利,哪怕违背某君意愿也无妨。
于是豪门们开始重新推选新君。
但多方争执无法达成共识,且刚杀了几位旧臣,不愿再造杀孽,最终只得回归太子夷皋,承认他为合法继承人。
回想当年,晋献公两个幼子接连被杀,正是豪门势力无法控制局面,才导致夷吾被推为国君。
如今,晋国的豪门势力已成气候钱程策略,经过一番纷争后,最终又选了个孩童作为国君,自己则掌控朝政大权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